略述「唯識」

2010年3月26日星期五
略述「唯識」

〔初刊於本刊印刷版第六十二卷〕 文‧徹威

我們的意識在日常生活中統攝了所有的思想、覺受、反應,主導了行為。祗要坐下來細意想一想,就明白我們每一個念頭,每一個動作都是從意識出發。所以我們要了解的是為什麼意識會作出這個決定?如果將問題一路推上去,就會詢問為什麼會有我,為什麼我會出現在這個世界?這就返回去第一個問題,是「第一因」的問題。大部份的宗教家都是將第一因答案放在一個形而上的所在,這就是先肯定了答案才尋求証明。是違反因果律的方法。

先肯定了「神」、「梵」或「天」或「上帝」,才去找証明。例如先肯定了「天」是第一因,所以人病了至死亡,都是「天理」。如果是肯定了「神」,有災難發生,就是「神」發怒了。為什麼發怒,都是人做了不義的事等等。此種反証方式是違反了邏輯,但在找不到其他更好的答案之時,越來越多人信。

「唯識」或佛教理論裡面是沒有「第一因」的。因為沒有開始,祗是「識」的作用,我們的所謂世界、宇宙的認知,與覺受都是「識」的作用。而「識」是我們的無始無終的「行為」、「思想」、「語言」所做的業所蘊集。並沒有開始也沒有完結。不生亦不滅,沒有第一次,也沒有最後一次。連時間觀念都是「識」的覺受。所以沒有開始也沒有完結。又云「法無來去,法住法位」。「法」是指一切事物。我們以為時間像流水一樣,其實並沒有「時間」這個東西。昨天的我,與今天的我,是兩個不同的個體。昨天的我,不可拉到今天來。而事實上,並沒有「我」真實出現過。

學習「唯識」,就是從理論入手去了解現象真相,從佛教的修法入手也可了解真相。例如從密宗的修法入手。密宗修的基本上是供養法,以「六供」供養本尊。「六供」是花、鈴、燒香、飯食、塗香、燈明。花表色、物質。鈴表聲。燒香表香。飯食表味。塗香表觸。燈明表法(法在這裡指一切思想、作意。)色、聲、香、味、觸、法,就是我們一心(識)開展的宇宙實相。細想一想,「我」是不是不離色聲香味觸法?「我」的「識」是不是總在這六樣東西兜兜轉轉?所以密宗胎藏界曼荼羅就表徵一心開展的宇宙觀,表明一心開展即諸法實相。而六供,即表徵我們生活一切即供養,從供養而觀諸法實相。這就是密宗「六供」與胎藏界曼荼羅的關係。「六供」之中又加上「閼伽水」,表清淨。即諸法本性清淨。清淨表無礙,一切事物皆「識」所變現,無礙清淨。無礙指「法住法位」,並無染著。

所以密宗胎藏界曼荼羅繪畫了諸佛、菩薩、六道眾生,無邊無量。心識開展即法界無量,皆清淨。所以研究密宗,不離曼荼羅,不離心識,不離「唯識論」。胎藏界曼荼羅是「識」的開展法界,而金剛界曼荼羅是「識」的本身結構。

金曼「成身會」畫上五佛、十六大菩薩、八供養菩薩、四攝至菩薩、四波羅密菩薩、諸天無量菩薩。都是表徵我們的心識。五佛表「心王」也即是「八識」。轉「識」成「智」,就用五佛來代表。

阿宫佛表大圓鏡智,寶生佛表平等性智,阿彌陀佛表妙觀察智,不空成就佛表成所作智,而大日如來表法界體性智。轉識成智就是密宗即身成佛的義理。

而心王五佛即是唯識論的八識,前五識眼耳鼻舌身,第六意識,第七末那識,第八阿那耶識。金剛界曼荼羅亦即是跟唯識理論起修而轉識成智即身成佛的圖像代表。

所以修學密宗,是需要有唯識理論作為基礎。回頭再說心識生起現象,現象即實在而一切法清淨,這是配合,中觀論以般若智而証實相般若。所以一心開展的胎藏界曼荼羅其實是中觀的諸法實相。換言之,唯識與中觀是大乘佛教的支柱理論,通過密宗的實踐以兩部曼荼羅表現出來。而唯識是成佛的智觀,中觀是成佛的理觀。如此兩部曼荼羅理智不二。凡事物不離理、智兩種看法。例如你「看」到一隻杯。其理是杯這個事由你的心識顯現,也由於你所帶的業力令你處身自覺是一個有此杯的宇宙中。而智觀即是分析此業力的生起。由於理觀中知道杯的生起是因為業力,所以知此杯的存在本即是空性,因空性故,此杯子相即是實相,本質清淨,都是由心生起。宇宙中一切事物都如是如是。

現在學習唯識的途徑很多。可以留意李潤生老師的講座,也可以讀李潤生老師的書。自從羅時憲老師往生之後,其高弟李潤生老師可為代表。或者王亭之先生的《細說輪迴》也是很好的入門書籍。

鑑於學佛的人日多,而不學無術之徒吹噓密宗日盛,筆者不才才在此文中略述唯識,其實筆者本人對唯識尚在幼稚園皆段,祗是希望學佛的朋友多留意正確的學佛方向,不要被一些祗懂護摩外相,穿上紫袍,自認「金剛」阿闍梨的人,或替人祈福趕鬼,到處以靈侵唬人的所謂密宗大師所騙。蓋明白一切唯識變現,一切皆業力因果循環,則沒有什麼好怕。也不能以擺擺風水,做一兩台護摩可以改變業力。能如實生活,知道一切皆自作自受則心境平靜,生活愉快。(本篇完)

(from : http://fengshui-magazine.com.hk/No.122-Aug07/A54a.htm)

0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