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學習「靜思」

2010年4月25日星期日

如何學習「靜思」

〔初刊於本刊印刷版第六十三卷〕 文‧徹威

修學佛教而不學「心的運作」,可說是一無是處。佛學是唯一洞悉了宇宙萬象都是「心的作用」的宗教。但因為學習「心的運作」這回事,與我們日常生活有所脫節,所以很多人,甚至是修學佛教的人也忽略了。

果我們每天都用十分八分鐘靜下來,放開身邊一切事務,靜靜地體會一下我們的心是如何運作的話,對這個世界、宇宙、身邊的人物、事情等等的現象,會有一個更深的層次看法。其實是十分現實的做法。

西洋哲學其實都是這樣開始的。西哲有云:「我思故我在。」「思」的意思其實是指靜思、細思、審察我們自己的心。心在故我在。
無論你的審察是如何,有什麼體驗,先不要去理會它,不要去記著它,由它自然流過。這是「靜慮」的開始。有人認為「靜慮」即是「禪」的別名。這點也不必究詰。

在審察自心時,也不必帶著任何觀念。不論你是學佛、學密、學禪、學哲等,是天主教、回教、道教,信基督都好。先不要「先入為主」的去找尋什麼。

我敢信在香港六百萬人口中,沒有一成人每日都做一次這種靜思。

這種做法,無論你是何職業、何種國籍,說何種語言,都是令自己更了解人生的做法。

可能每天打坐、禪修、修密法、靈修、坐TM等等的人很多,但多數是帶著一個目的去坐。例如坐禪者會想體會空性,修密者會想令般若智生起,靈修者想體驗神,道教會想還虛等等。

說的靜思,全都不要帶著任何一點已知的「知識」。祗是觀察自心。觀察「自己」與「自己的心」是如何運作。

開始時是有難度的,就算是十分八分鐘這麼短的時間,你都可能靜不下來。要不是被週圍環境影響,就是自己總不能集中。但如果你堅持幾次之後,就一定有進步。

為什麼要這樣做呢?我認為要一個人投入一種宗教或信念是很難的。每個人都有「我執」,與其對一個人說教,不如由他自己去體會好過。

例如要引導一個人信密宗或佛教,他要是肯坐下來聽半小時的說法,其實其人早已經有向佛的根緣,要不,你一面說,他心中一面反駁,不說好過說。但深究一層,為什麼要向他說法呢?密教大阿闍犁尾祥雲提出了「大安心」說。「大安心」是使人生活得安心、安樂、安泰。深究其他宗教,都是這個道理,祗是層次不同而已。

要人得「大安心」,如果以宗教層面而言,就要對機。其人是「神教」的根器就會接受「一神教」的道理,將一切交給「神」,「神」自有安排等等。密宗則窮通宇宙一切現象,証無我無法而顯大機大用。無論如何,其人如果接觸了自己肯信賴的一種理念去生活,生活得安心、安樂、安泰,則宗教的目的已達。

對於沒有宗教的人,又或是有宗教信仰而信仰不深的人,又或是有信仰而沒有宗教觀念的人——如信「天地間冥冥中有主宰」的人,由於沒有足夠的信念支持,就祗好靠其人的自信心去生活。有很多人認為自信心爆棚,又或者去參加一些建立自信心的課程等等,都是想從一些概念上令自己安心,以為是一種「肯定自我」。

人的潛意識是不安的。人一生下來要倚賴別人照顧,長大了不知自己從何而來又不知自己往何處去。不停找尋人生目標,不停的去追求較好的生活。不經不覺到了臨死前一刻,世上一切失去,辛苦一生以為自己擁有的一次過失去,又不知面對死亡後是個什麼所在。更加不用說是經不起世上的現象打擊失去自信心而自殺。人本質是不安的。

就算是比較聰明的人從哲學上、宗教上得來一些道理,祗不過是知識,對於要應付實際情況如佛說的八苦中的——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單是說這三種,以一些哲學及宗教知識去應付,也祗是聊得安慰而已。至於自信心愈強的人死亡前愈是痛苦。因為無論自信心如何強大都敵不過死神召喚,因為如此而令自信心崩潰。

懂得每天用少少時間去觀察自己的心,是實際地去建立一個方法令自己了解世界上的生滅現象,包括自己個人生命的生滅現象。即是為死亡前一刻的心態做好心理準備。也為生活中一切事物現象作一個透澈的了解,不致受現象中的得失所支配。這當然是實行了較深的一段時間才能達到成果。

學習靜思,曾先不要以為自己坐在一角呆呆的想著一些歡喜的回憶或痛苦的回憶。靜思是不要任何回憶的。就算有回憶湧現,也是像清風一樣,拂面而過。靜思是要看看念頭怎樣生起?怎樣熄滅?念頭就像一波一波的浪,前浪被後浪所推又推再前的浪。我們一生,不就是如此度過嗎?

《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轉貼自 : http://fengshui-magazine.com.hk/No.121-Jul07/A54a.htm)

隨緣而活是脫輪迴初步

隨緣而活是脫輪迴初步

〔初刊於本刊印刷版第九十六卷〕 文‧徹威

不只是人的世界可以觀察到六道輪迴,動物的世界也可以。西藏流行一個這樣的故事:「有一天一個喇嘛在河邊拾到一塊漂來的樹木。在一個夾縫內發現有隻青蛙被夾在裡面,有千百隻小蟲在啄食牠的身體。青蛙痛苦萬分但仍未死亡。喇嘛覺得奇怪,乃入定觀察。得知青蛙前生是一個寺院的住持,信徒眾多,該住持卻欺騙信徒以得到更多供養。死後輪迴為蛙不特止,還受著蟲咬的無邊痛苦。」

以上雖然祇是一個故事,但日常觀察,亦不可謂無稽,蓋動物界亦有遭遇好壞的分別。君不見路邊流浪狗被頑童追逐虐待,但愛狗人士的寵物,卻被視為如珠如寶。同樣是狗,也有貧富貴賤。都是緣起的世界,所以有此差別相。

動物界所受的地獄、餓鬼之報,比人類更加直接。聞說中國有些地方吃動物的方法極之殘忍。以驢為例,將驢子縛在樹邊,用滾水將驢的大腿肉灑熟,再以刀割下吃之。驢子還活生生,以此為新鮮云云。用此類方式屠宰為生的人,當然亦有因果。但緣何驢子會受此苦果,實足以令人反省。事實上六道中的畜牲道正正是與人道在一起,其餘四道,也正正在此間出現,細心觀察與思維可知。

凡此種種,不論人的世界、動物的世界,到處可觀察到六道的景象,不過我們祇緣其境而未能瞭解其因,看不到因果的連續相,沒有發起警惕之心罷了。如果肯正信佛教,對六道因果之說作深入思維,此生得為人身,況且有緣修學佛法,姑勿論能否成佛,能避過墮落三惡道則幸甚。

修學佛法之初,最好先學觀察自己的心。如何開始呢?心在哪裡呢?其實可以觀察自己的情緒。習慣了,你就可以觀察到自己的情緒上上落落,受著週圍環境的帶動。遇到順著自己意念的境,例如中六合彩、股票起、升職、加薪、被人讚、被人羨慕……等等則情緒為喜,自心亦喜悅。遇到逆自己意念的境況,則情緒會低落,例如失業、失戀、失去財物、被人冷落、被人責罵等。有時情緒會十分平靜,例如在郊外欣賞藍天白雲,聽聽鳥語,聞聞花香等等。當然遇著重大變故之時,情緒會有大幅度的上落。觀察到這些,就應知我們的心受外界環境牽引,上上落落,循環不息。再者,觀察一下這種情緒背後的心,不外貪、嗔、痴、慢、疑五種。由此五種再產生出憂、慮、思、悲、恐、喜、怒、哀、樂、愛、惡、恨等情緒。能控制嗎?如果有修養的人可以控制一下情緒。但控制情緒並不等如將情緒散去,反而抑壓在心頭做成下一次情緒的壓力。祇控制自心不受外緣引動才是真的控制。無論如何,這就是輪迴現象的基本。

佛法所謂從輪迴解脫,最基本的道理就在這裡。先觀察自心,得知自心與輪迴現象的關係,再學控制自心不被外緣引動,回復自心的自由,與生活中的一切不即不離。

說來簡單,單是觀察自心一項,已經需下苦功夫。香港人日日營營役役,情緒被鬧市中的交通、人際關係、經濟等等引動得像盲頭烏蠅,亂雜而無根。你觀察到嗎?說了這許多微觀輪迴,回頭說大輪迴。現在無論科學有幾發達,也不能有一個教人如何應付死亡的方法。一個人臨死之前,心如何被死亡這事引動?一方面知道死亡無可避免要面對,一方面又不知下一步是怎樣。好像一個計時器,一面倒數,一面則全然未知。恐懼之心不由你不生起。這個現象的分析以西藏密宗最詳盡。有《西藏渡亡經》的縷述,亦有一本震憾西方文化的《西藏生死書》。這一經一書,筆者認為學佛者必讀,不是學佛也應讀。無人能夠說出的死亡經驗以這一經一書為最可信。就算不信,知道了,好過死亡來臨時一點意念都掌握不到。

人的一生,愈是有自信的人愈難面對死亡。其原因就是習慣了事事有把握,惟獨是面對面亡時毫無把握。其實將死亡與發夢比對一下亦可知,發夢時你可控制到什麼?你能控制發什麼夢,夢中一切你可控制其發展、結局嗎?其實人生也是一樣,所謂能(能有)所(所有),無非是自我執著的錯覺,其實人生能隨緣而活,才是解脫輪迴的初步。到死亡之後,惟有隨著業力引動。如果有佛法修行的業力,則尚有機會趨向有佛法的下一生,甚至可望在輪迴下一生前解脫。修密宗就是為了掌握這一刻機會。



(轉貼自 : http://fengshui-magazine.com.hk/No.100-Oct05/A54a.htm)

持世經

2010年4月17日星期六

持世經 -

菩薩本行經


null -

聖嚴法師教禪坐 - 禪修入門方法

2010年4月5日星期一
聖嚴法師教禪坐 聖嚴法師著

禪修入門方法

禪的修行方法,原則上不出乎調飲食、調睡眠、調身、調息和調心等五要素,而以後三者更重要,目的是為調理身心,關鍵則在不能離開氣息而談身心的健康和統一。

  (一)暖身運動

  一般所講調身的主要方法,指的是打坐的坐姿,除了坐姿之外,還有行走、站立和躺臥等方法,就是所謂的坐禪、行禪、立禪、臥禪

  在坐前和坐後也需要有運動及按摩做輔助。我們的身心若要健康,必須動與靜並重兼顧。運動及按摩是為使血液循環通暢、氣脈運行活潑、肌肉和神經鬆弛,才能使身體舒適,即所謂氣和而後心平。

  若身體缺少運動,生理機能便易於老化和感染病痛,運動使生理機能,由緊張而鬆弛,能夠得到更多的營養補給及休息的機會。禪者的運動,講求心念集中,氣息和順。禪者的運動本身,就是修行禪定的方法之一。所以我們對調身的方法,是要運動與打坐並重的。

  我們所教的運動,只需兩公尺見方或一個人身的長度,乃至僅容身體坐下及站立的一小塊空間,也就夠了;且不論男女老少,健壯衰弱,都可以安全的練習。

  早上起床後,未活動前勿打坐,應先做一套簡易的暖身運動,讓筋骨鬆軟後再打坐。

  1.扭身甩手:兩腳站開與肩同寬,轉腰甩手,腳不動,身體盡量向右後轉,左手掌順手打到右肩上,再向左後轉,做同樣動作,左右分別甩打十次。

  2.腰部運動:雙手插腰,眼睛睜開,先以順時針方向轉動上半身與腰部,再逆時針轉動,分別各轉十次。

  3.扭腰畫圈:雙手伸直高舉,身體做三百六十度旋轉,順、逆時針分別各十次。

  4.甩手屈膝:一邊雙手前後擺動,手臂盡量提到與肩平,同時雙腳隨著手的擺動原地踮腳頓腳,做一百次。

  5.擎天觸地:雙手交叉,手心向外翻掌,掌心朝上,手往上抬,腳跟同時提起,越高越好。再向下彎使手掌觸地。 

  6.膝部運動:雙腳併攏半蹲,雙手扶在雙膝上先順時針轉十圈,再逆時針轉十圈;最後站立轉動右腳踝,及左腳踝各十次。次數多寡可自行斟酌增減。

  (二)頭部運動

  每次坐禪之前,不論有否做上述之暖身運動,均需作下述的頭部運動。

  坐下蒲團後,先將兩手平置於左右兩膝,勿用力,身體坐正,再做頭部運動的四個步驟:1頭向下低,再往後仰;2頭向右傾,再往左傾;3頭向右後轉,再向左後轉;4頭以順時針方向,向前、向右、上仰、左轉,再逆時針方向,向前、向左、上仰、右轉。每個步驟身體不動,肌肉和神經放鬆,各做三次。動作緩慢柔軟,眼睛睜開,呼吸自然。頭部運動的目的,在使頭部血液減少,降低思潮起伏的動力;使頭腦清新,漸漸寧靜。

  做完頭部運動,把左右手掌放在丹田(臍下約三指)處,雙手兩拇指相觸,成一倒三角形,深吸一口氣,接著慢慢吐氣並向下彎腰,雙掌壓小腹幫助把氣吐出,直至氣完全吐完,連續做三次深呼吸。做深呼吸的目的在使體內的濁氣排出,換取新鮮帶氧的空氣,使血液循環順暢。

  (三)七支坐法

  做好預備動作,便可開始坐禪了。正統的禪坐方法,是七支坐法。所謂七支坐法是:

  1雙足跏坐——此有二式:

  1如意吉祥坐——通常是以左腳在下,右腳置於左大腿上,再將左腳置右大腿上,稱為如意吉祥坐。

  2不動金剛坐——將右腳在下,左腳置於右大腿上,再將右腳置於左大腿上,稱為不動金剛坐。這兩種坐法,對於年長及初學的人,很難做到。

  初學的人如無法雙盤,可改為單盤的半跏坐,只要將一隻腳置於另一邊的大腿上即可。左腳在右小腿下或右腳在左小腿之下均可。

  對於無法雙盤及單盤的人,開始時還可以採用更簡易的坐法。如:

  1交腳座——兩腳均置於地,向內向後收,兩腳掌向上,置於兩小腿乃至兩大腿之下。

  2跨鶴坐——即雙膝跪下,將軟墊置於骻下,如騎在鶴背上,兩腳的大拇指上下交疊,將臀部坐落在骻下的墊子上。 

  3天神坐——左腳坐如半跏式,曲向內,置於身前;另一腳曲向外,置於身後側。南傳上座部佛教徒,席地聞法時多用此式,乃至坐禪寺時的初步坐法也用此式。

  4如意自在坐——此式系模仿菩薩八相成道,自兜率天下降人間之前的坐姿,左腳坐如半跏式,曲向內,腳跟置於會陰前,右腳垂立、曲膝置於右胸前,左右兩手平覆分置於左右兩膝,或合抱於垂立的膝蓋。

  5正襟危坐——以上各種坐法,均系席地而坐,此式則坐於與膝同高的椅子上或板凳上,兩腳平放於地,兩小腿垂直,兩膝間容一拳的距離,背不可依靠任何東西,僅臀部坐實,大腿宜懸空,與小腿成一直角。

  以上各種坐法,僅坐姿及手姿略有不同之外,其他仍採用七支坐法規定的標準。功效最大最快且能經久穩固的坐姿,仍系最難的跏趺坐。因此,初學的人即使無法雙盤,至少要多練習習慣於單盤。

  1背脊豎直——腿盤好之後,挺起腰幹,勿挺胸部,頭頂天垂直,下顎內收,頷壓喉結。

  2手結法界定印——兩手圈結,右手在下,左手在上,兩拇指輕輕相接結成圓圈形,輕輕平置於丹田下的骻部腿上。

  3放鬆兩肩——將兩肩肌肉放鬆,自覺如無肩無臂無手的狀態。

  4舌尖微舐上顎——舌尖舐在門牙上齦的唾腺處,不可用力,若有口水則緩緩嚥下肚去。

  5閉口——無論何時,只用鼻息,不可張口呼吸,除非有鼻病。

  6眼微張——閉八分開二分,視線投置於身前二、三尺處的地上的一點,不是要看什麼,只因睜大了眼睛,心易散亂;閉起了眼睛,則易昏沉。如果睜眼過久覺得疲勞,不妨閉上一會兒。

  打坐的目的,是求心境平穩,而心情與呼吸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也就是說要想調心,必先從調息入手。不論中國的道家、印度的瑜伽、西藏的密宗或中國的天台宗等,談及修行禪定的次第,必定重視呼吸與氣的調適問題。

  人體的生理及心理的動靜,與呼吸的氣和息,有著依存的關係。呼吸是指普通人每分鐘十六次的出入息。禪修者的呼吸在漸漸的緩慢深長微細之時,稱為「息」。由息的力量,推動血液製造能源,由能源產生蘇活生理機能的作用,稱為「氣」。當禪修者感受到由氣所產生的作用時,稱為「覺受」,有覺受經驗的人,便會覺得坐禪,確是人生的一大幸福和恩惠了。

  現在請大家起立一起練習打坐前的運動。做好運動之後,坐下來做頭部運動和深呼吸。

  (四)放鬆身心

  一般的圓蒲團,不宜整個坐滿,看個人情況可坐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以利於腰幹之挺直;腿下可置硬軟適中的方墊。打坐時身心要完全放鬆,所以身上盡量不要戴項鏈、手錶或眼鏡等物品,最好穿寬鬆之衣褲,腰帶放鬆,讓身體完全無壓力負擔。

  大家坐好之後,開始把身體放鬆,在心裡依序告訴自己頭部、眼球、臉部肌肉、頸部、肩部、雙臂、背腰、小腹、腿部一一放鬆,把重心放在臀部,把氣沉到丹田。任何部位甚至皮膚都要完全放鬆,只要有壓力就會緊張,緊張便會影響神經系統,乃至於消化及分泌系統。

  身體完全放鬆之後,眼睛微張約二、三分眼,眼球不要用力,頭腦不想任何事,臉部肌肉放鬆略帶微笑,心裡要有喜悅感,舌舐上顎、下巴內收、腰椎挺直,兩個手在臍下結法界定印,左手掌上、右手掌下、雙手兩個大拇指相接。之後便不再注意身體,將重心放在臀部和坐墊之間,開始注意自己的呼吸。此時把身體交給蒲團,把心交給方法。

  如果有瞌睡或昏沉的現象,把眼睛睜開睜大,等精神好了再微閉。注意呼吸是非常無聊的事,容易昏沉或胡思亂想,腦中妄想紛飛。我們應該上課的時候專心上課,吃飯的時候專心吃飯,睡覺的時候專心睡覺,做任何事都要把心專注其上。

  (五)數呼吸

  注意呼吸時間久了,可能覺得很無趣,現在教給各位另外的方法:1數呼吸(數息法),2念佛號。這些方法同樣是要達到心無二用,令心念專注之目的。

  先練習數呼吸,注意呼吸之出入。一般人呼吸,出息時間較長,入息時間較短,所以我們數呼吸時,只數出息,不管入息,每一次呼出的時候數一個數目,到了吸入的時候,仍停留在該數字上,到下一口氣呼出的時候,才換下一個數目。

  平常人每分鐘呼吸大約十四至十六次。不能故意控制呼吸,否則胸部會不舒服。

  當打坐經驗相當豐富之後,呼吸自然會逐漸慢下來,到每分鐘四至五次,那已經要入定的程度了。一般呼吸到了每分鐘十次,心已經相當安定、平穩。

  如果呼吸急促必然是非常煩悶、恐懼、急躁、興奮的現象。呼吸和脈搏是息息相關的,呼吸有問題,脈搏必然也會有問題;脈搏快,呼吸也一定有問題,所以要用平常的呼吸方式呼吸。

  數息法是在每一個出息時數一個數字,從一數到十,然後重回到一再數到十,週而復始,反覆地數。數息的時候,一旦起了妄念或雜念,無論中途數到多少,都得重回到一數起,因此往往無法順利從一數到十,不是數不到十,就是數過了頭而不自覺。開始數息可能覺得新鮮,等數了一段時間後也會覺得無聊,所以要練習著對於每一口氣的每一個數目,經常保持新鮮感。

  (六)數佛號

  有些人不數息,呼吸很正常,一旦數息,呼吸便急促不自然。如是這樣,可試試念佛的方法,就是念阿彌陀佛或觀世音菩薩聖號。

  念佛之法,除了單純地念佛號之外,也可念佛數數,即念一句阿彌陀佛或觀世音菩薩聖號,數一個數目,如何彌陀佛一、阿彌陀佛二……,也是從一數到十,週而復始。其目的宗旨在讓自己的心念能集中專注。  

  念佛數數法與呼吸無關,不需配合呼吸,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不疾不徐,念一句佛號數一個數目,清清楚楚的知道這個數目的存在,再繼續往下念第二句佛號第二個數目,很清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所數的數目上,與數息法在每一個出息上數數的意義是相同的。  

  各位可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來作工夫,隨意法、數息法、念佛法、念佛數數法均可,但最好只選一樣,不要一下用此法,一下用彼法,要專心一意在同一個方法上調心。

  (七)調心方法

  調身、調息、調心的調,就是調整的意思。打坐時候的動作、姿勢與調身有關;調息則與呼吸的出入有關。注意呼吸的出入,心自然而然會平靜下來。心息相通,心能平靜,各種胡思亂想,種種心理活動及衝動,自然也會穩定下來,是為調息、調心。

  念佛與呼吸無關,與調心有關。心緒非常昏亂,念佛可以念得急促,心緒相當平靜,念佛就當緩慢。念佛數數也是從一數到十,再回頭重複的原因,是為防止變成機械式的數數,即口在數數,而腦在胡思亂想,數目卻仍數得很好。我們從小就已會數數,這就是為什麼有人數息時一不小心,一數就數到一百、二百,並認為數到二百比數到十還容易。

  每十個數字要回頭一次很麻煩,但我們的目的不在數數,是要使我們的心隨時隨地專注在一點上,不離開這個範圍。亦即心不離開我們用功的方法。數息不離呼吸出入的感覺,念佛不離佛號,也就是把心收回來攝在一點上。其目的是希望達到自我瞭解、自我認識、自我肯定的功能。

  若對自己的心念活動不清楚,即表示對自己是不夠瞭解的;若對自己的瞭解越深刻,則對自己的信心便越堅固,能發揮的能力也越強大。對自己越不瞭解,越容易做錯事、說錯話,那是因為心不由己地胡思亂想,口不擇言地胡說八道,身不由主地輕舉妄動,這些在在都顯示自己不瞭解自己,所以無法掌握自己。

  想避免發生這些身不由己、心不由己的現象,就必須認識自己、瞭解自己、肯定自己,對自我瞭解越清楚,發生錯誤的機會就越少;相對的,自我的思考、判斷及言行舉止,也會越正確。當我們對自己的心念越能掌握,對自己的信心便越加強,就能達到從自我認識而自我肯定而自我成長的目的。

  佛法是教我們要放棄自我、要無我的,但在達到無我之前,先得要建立自我;先要提得起,才能放得下。當自我是什麼都不知道時,如何放得下呢?

  (八)起坐前的全身按摩

  打坐結束,要起坐(出定)之前,心要先動,告訴自己要起坐了,身體跟著慢慢搖動,雙手合掌,雙手放在膝蓋上,將身體做較大幅度的搖動,把每一個關節都搖動後;把腿放開,然後做全身的按摩。

  按摩的順序是先搓熱兩掌,用拇指背輕輕按摩雙眼眼眶,並用搓熱的手掌心敷壓眼球;再用雙掌按摩臉部、額頭、後頸、兩耳、雙肩、兩臂、手背、胸部、腹部、背部、腰部,尤其是兩臂腋下多淋巴結處、後腰腎部及命門,多多按摩有益健康;接下來右邊大腿、膝蓋、小腿,左邊大腿、膝蓋、小腿及輕柔轉動雙足腳踝。

  打坐的人,後腰非常重要,應多按摩。

  按摩小腿時從膝蓋骨下三指的足三里處,往下一路按下去,會有點痛,但對胃腸有調節作用。  

  當生活、工作緊張,壓力大時,火氣大,肝火上升,容易便秘。在肚臍眼左、右兩側各三指處,用二或三個手指稍微用力壓下去,壓三、五次就有效了,大便不通比氣不通還不舒服,也會影響打坐的興趣。

  此自我按摩的運動法,可使初學坐禪而感到的疲勞,完全消除,身心感到柔和溫暖與舒暢。按摩時,必須將注意力集中於掌心或指頭。整套按摩約十五分鐘可做完,如做得簡單些,則約三、五分鐘亦可做完。除了打坐之外,平常感覺疲累、睏倦時,都可做做全身的按摩,對消除疲勞很有功效。

  現代人很流行找人按摩消除疲勞,其實自己的氣是最好依靠自己打通。

  (九)打坐注意事項

  當腦筋清楚,體力充沛的時候,最適合打坐,最好養成每天固定的時間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鐘,如能坐到半小時至一、兩小時更佳。

  早上起床刷牙洗臉後,喝些溫開水再坐較好,如覺得累,喝一杯咖啡提神亦無不可,沒有嚴格限制,但不要喝太濃的咖啡,會使心腦興奮,不易定得下來。

  吃太飽、喝醉酒、太疲倦、做過劇烈運動或剛有過性行為者,身心均處在乏力狀態,不宜打座。

  向來有子、午二個時段不宜打坐的說法,但現代人的生活習慣與以前的人不同,如碰上只有子、午二個時段才有時間打坐時,只要坐的時間不是太長,亦是無妨的。

  我們要學習放鬆,隨時練習在使用頭腦時能不用眼睛,用方法使眼睛、小腹放鬆,可以節省很多能源,此外,也要注意營養的均衡,使能做到「開源節流」。

  能源充足能使我們身體各管道沒有阻力,氣脈便能暢通,那麼消化系統、循環系統和神經系統也都能通暢,我們用打坐、運動的方法來達到這樣的目的,這是屬於健身(調身)。

  打坐時腰幹原是挺得很直的,坐久了,會慢慢彎了下來,如不是彎得很厲害,不需刻意調整姿勢,那會使自己緊張。如果氣通了,背椎腰背會自己挺直的,完全是由氣帶動,不是人為的操控,這是非常奇妙的現象。

  不常打坐的人單盤腿就可以了。如果是瘦子,雙盤時雙腿會卡得很痛;如果是胖子,則兩腿的腿肉會把雙腿卡成一高一低,也不舒服,單盤比較平穩。

  打坐時如覺得時間過得很慢,是因為心不能安定,心裡不自在的緣故。時間的長短跟心情有絕對的關係,心不能適應,就覺得時間長,心能適應,便覺得短。所以佛經裡說,在地獄覺得時間特別長,在天堂覺得時間特別短。當心不能適應時,便需要予以調整,方能得自在。

(轉載 : http://big5.jiexieyin.org/show.aspx?page=3&id=2828&cid=0)

菩薩善戒經

菩薩善戒經

菩薩善戒經 -

菩薩本緣經

菩薩本緣經

菩薩本緣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