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學習「靜思」

2010年4月25日星期日

如何學習「靜思」

〔初刊於本刊印刷版第六十三卷〕 文‧徹威

修學佛教而不學「心的運作」,可說是一無是處。佛學是唯一洞悉了宇宙萬象都是「心的作用」的宗教。但因為學習「心的運作」這回事,與我們日常生活有所脫節,所以很多人,甚至是修學佛教的人也忽略了。

果我們每天都用十分八分鐘靜下來,放開身邊一切事務,靜靜地體會一下我們的心是如何運作的話,對這個世界、宇宙、身邊的人物、事情等等的現象,會有一個更深的層次看法。其實是十分現實的做法。

西洋哲學其實都是這樣開始的。西哲有云:「我思故我在。」「思」的意思其實是指靜思、細思、審察我們自己的心。心在故我在。
無論你的審察是如何,有什麼體驗,先不要去理會它,不要去記著它,由它自然流過。這是「靜慮」的開始。有人認為「靜慮」即是「禪」的別名。這點也不必究詰。

在審察自心時,也不必帶著任何觀念。不論你是學佛、學密、學禪、學哲等,是天主教、回教、道教,信基督都好。先不要「先入為主」的去找尋什麼。

我敢信在香港六百萬人口中,沒有一成人每日都做一次這種靜思。

這種做法,無論你是何職業、何種國籍,說何種語言,都是令自己更了解人生的做法。

可能每天打坐、禪修、修密法、靈修、坐TM等等的人很多,但多數是帶著一個目的去坐。例如坐禪者會想體會空性,修密者會想令般若智生起,靈修者想體驗神,道教會想還虛等等。

說的靜思,全都不要帶著任何一點已知的「知識」。祗是觀察自心。觀察「自己」與「自己的心」是如何運作。

開始時是有難度的,就算是十分八分鐘這麼短的時間,你都可能靜不下來。要不是被週圍環境影響,就是自己總不能集中。但如果你堅持幾次之後,就一定有進步。

為什麼要這樣做呢?我認為要一個人投入一種宗教或信念是很難的。每個人都有「我執」,與其對一個人說教,不如由他自己去體會好過。

例如要引導一個人信密宗或佛教,他要是肯坐下來聽半小時的說法,其實其人早已經有向佛的根緣,要不,你一面說,他心中一面反駁,不說好過說。但深究一層,為什麼要向他說法呢?密教大阿闍犁尾祥雲提出了「大安心」說。「大安心」是使人生活得安心、安樂、安泰。深究其他宗教,都是這個道理,祗是層次不同而已。

要人得「大安心」,如果以宗教層面而言,就要對機。其人是「神教」的根器就會接受「一神教」的道理,將一切交給「神」,「神」自有安排等等。密宗則窮通宇宙一切現象,証無我無法而顯大機大用。無論如何,其人如果接觸了自己肯信賴的一種理念去生活,生活得安心、安樂、安泰,則宗教的目的已達。

對於沒有宗教的人,又或是有宗教信仰而信仰不深的人,又或是有信仰而沒有宗教觀念的人——如信「天地間冥冥中有主宰」的人,由於沒有足夠的信念支持,就祗好靠其人的自信心去生活。有很多人認為自信心爆棚,又或者去參加一些建立自信心的課程等等,都是想從一些概念上令自己安心,以為是一種「肯定自我」。

人的潛意識是不安的。人一生下來要倚賴別人照顧,長大了不知自己從何而來又不知自己往何處去。不停找尋人生目標,不停的去追求較好的生活。不經不覺到了臨死前一刻,世上一切失去,辛苦一生以為自己擁有的一次過失去,又不知面對死亡後是個什麼所在。更加不用說是經不起世上的現象打擊失去自信心而自殺。人本質是不安的。

就算是比較聰明的人從哲學上、宗教上得來一些道理,祗不過是知識,對於要應付實際情況如佛說的八苦中的——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單是說這三種,以一些哲學及宗教知識去應付,也祗是聊得安慰而已。至於自信心愈強的人死亡前愈是痛苦。因為無論自信心如何強大都敵不過死神召喚,因為如此而令自信心崩潰。

懂得每天用少少時間去觀察自己的心,是實際地去建立一個方法令自己了解世界上的生滅現象,包括自己個人生命的生滅現象。即是為死亡前一刻的心態做好心理準備。也為生活中一切事物現象作一個透澈的了解,不致受現象中的得失所支配。這當然是實行了較深的一段時間才能達到成果。

學習靜思,曾先不要以為自己坐在一角呆呆的想著一些歡喜的回憶或痛苦的回憶。靜思是不要任何回憶的。就算有回憶湧現,也是像清風一樣,拂面而過。靜思是要看看念頭怎樣生起?怎樣熄滅?念頭就像一波一波的浪,前浪被後浪所推又推再前的浪。我們一生,不就是如此度過嗎?

《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轉貼自 : http://fengshui-magazine.com.hk/No.121-Jul07/A54a.htm)

0 留言:

發佈留言